查看原文
其他

“绝世美人”吕小军:被看见的举重冠军

李秀莉 三联生活周刊 2022-01-19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整个东京奥运会,中国一共得了38枚金牌。单看成绩,吕小军的这枚举重金牌并不算特别耀眼,但他在赛后同样成了“明星冠军”,在网络上被称为“绝世美人”。举重这项运动过去观者寥寥,但在审美和健身理念的新潮流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举重运动员的人生也因此被改变。



记者 | 李秀莉

编辑 | 陈晓


37岁,世界冠军


在距离杠铃杆两厘米左右的位置,吕小军停下,两脚分开,俯身。双手以比两肩稍宽的距离分别握于杠铃杆的两端。在举重中,这一握距被称为窄握距。优点是提铃时,两臂与地面基本成垂直状态,分力较小,有利于提铃与支撑。找到最佳的握杆位置后,他肩部下沉,头微微抬起,目视前方,光线打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随着一声短促有力的低吼,204公斤的杠铃在两臂的拉动下离开了举重台。

此刻是2021年7月31日下午,因疫情推迟一年的2020东京奥运会举重男子81公斤级的比赛现场。吕小军正在进行他的第二次挺举。按照奥运会的举重规则,每个运动员需要完成抓举和挺举两种动作方式,每种动作各有三次试举机会,最后取每项的最好成绩进行相加,并根据总分确定最终排名。

2021年7月31日,日本,2020东京奥运会举重男子81公斤级决赛。(视觉中国供图)
第二把挺举前,吕小军的总成绩比第二名意大利选手皮佐拉托高出两公斤,这样的差距随时有被反超的可能。对吕小军而言,是否拿冠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眼前这次机会。吕小军选择了204公斤的挺举重量。按照技术要求,他需要通过提铃至胸和上挺两个分解动作,将204公斤的杠铃举过头顶。在举重比赛中,挺举的动作结构比抓举更复杂,举起的重量往往比抓举大,因此难度也更大。

杠铃此时已经被吕小军拉到了大腿中部的位置。从这里开始,吕小军要发力了。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全身最大的肌肉力量,使杠铃获得向上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以最标准的技术动作来要求,发力的过程只有0.12秒。这种力被称为“爆发力”。

“爆发力”的发挥首先从快速蹬腿开始,微微弯曲膝盖后,吕小军又迅速伸直,带动髋部和整个身体的伸展,随后,脚尖踮起,肩膀上耸,肘部被带起并顺势向上提铃。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而被带起的杠铃此时几乎是贴着身体垂直向上“飞”了上去。有研究统计,世界一流的运动员,在爆发力的作用下,可以让杠铃的上升速度达到1.8米/秒到2.0米/秒。后来的侧面视频回放显示,吕小军以极其精准的控制能力,让杠铃几乎始终贴着自己的身体做运动,从而保证了两点间最短、最省力的运行轨迹,为杠铃的上升创造了最佳条件。

视觉中国供图

在将杠铃稳稳地放于由锁骨和两肩三角肌组成的三点上后,第一阶段的动作——提铃至胸完成。

在整个奥运会的转播中,举重并不是收视率高的项目。大多数观众并不了解提、拉、挺、举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的技术空间,对一些健身爱好者来说,举重的每个步骤都有着非常强的美感和指导性,尤其是吕小军的动作。“短短20秒的时间里,他做了很多动作,并让每一块肌肉配合、串联,把力量顺导上去,每个点都做到极致,这就是力量与身体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美。”一位吕小军的“粉丝”、健身爱好者白旭阳赛后回看这场比赛时,依然难忍激动地向本刊解说。

接下来到了第二阶段,也是吕小军的标志性动作——下蹲式上挺。这是挺举中上挺技术的一种。它要求发力后迅速下降身体做全蹲,手臂承接杠铃。因为该动作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腿部力量,且对力量、速度、灵活度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世界范围内很少有人采取这一上挺方式。即使国外的顶尖运动员,采用的也大多是完全不同的箭步式分腿上挺,即通过腿部一前一后叉开的方式使身体变低,承接杠铃。

虽然国内的举重运动员如石智勇、张国政、田涛等也采用下蹲挺的方式,但吕小军的下蹲挺一蹲到底,膝、髋前移幅度更大。这种独树一帜的下蹲挺动作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曾火极一时,被外媒称为“吕小军式下蹲挺”。吕小军曾公开讲过自己为何选择这种下蹲挺法。“每个人的身体结构不一样,以前我也练过箭步分腿挺,但前腿分不出去,老拖后腿,很不协调。”练下蹲挺首先必须要有力量,吕小军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不管是腿力还是腰力都比较大,适合于做下蹲挺。”

吕小军的训练动作会被一些健身爱好者们作为教科书进行分析和模仿(视觉中国供图)

随着上挺动作的完成,204公斤的庞然大物被稳稳举过头顶,三秒后,随着结束的指令声响起,吕小军穿着标志性“黄金战靴”的右脚后撤一步,杠铃应声落地。第二次挺举以近乎完美的姿态结束。吕小军抬起双臂,竖起大拇指,大吼一声后,走下举重台。

凭借这个动作,虽然比赛还没结束,第二名意大利选手皮佐拉托的总分已经被吕小军拉开到9公斤。按照常理,这个差距无法在最后一次挺举中被追赶上。最终,吕小军以374公斤(抓举170公斤、挺举204公斤)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81公斤级举重冠军。这是他继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77公斤级)之后,第二次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天前,吕小军刚刚在东京的举重训练馆里度过了自己的37岁生日,他也因此成为举重运动史上年龄最大的奥运冠军。

“绝世美人”

整个东京奥运会,中国一共得了38枚金牌,也创造了很多历史纪录: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以9.83秒刷新亚洲纪录;马龙成为第一个蝉联奥运会男子乒乓单打金牌的运动员;全红婵在女子单人十米跳台中创造了三跳满分的历史纪录……单看成绩,吕小军的这枚金牌在其中并不算特别耀眼,他在赛后却同样成了“明星冠军”,网上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个外号:“绝世美人”。

实际上,和大众审美中的“宽肩窄腰”的健美身材不同,吕小军的腰部几乎和肩膀同宽。“因为这样的运动员,腰腹部的核心都会非常强壮,腹肌基本上是呈360度突出来的状态,所以,他们的腰部看起来和肩膀一样宽大。我们俗称这种是冰箱一样的身材或者是桶状的身材。”白旭阳告诉本刊记者。虽然与传统身材比例的审美不同,但在健身爱好者眼里,吕小军的肌肉与肌肉之间清晰可见的分割度和恰到好处的维度,让他看起来充满力量之美,以至于国外一些健身房都张贴起了吕小军的海报。

邓明虎(左)是发现吕小军的举重天赋并将其带入门的人,也是吕小军的第一个教练。

举重曾经被看作是一项笨重的、缺乏观赏性的运动,人们对举重运动员的刻板印象也大多是胖、矮、敦实。“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潜江少儿体育学校的校长、举重教练邓明虎对本刊记者说,决定举重能力的,是人的骨架,“肩宽、身材宽,(举重)才能挺得住”。1997年吕小军参加潜江市小学生运动会时,邓明虎就是这么发现他的。当时,吕小军是60米跑小组的第三名,身高只有一米五几,很瘦,但肩膀很宽。肩宽,骨架子就大,意味着胸部发育良好,容易承受杠铃重量。

在举重界,身形好的标准还有大腿短躯干长、大腿粗小腿细、胸宽背厚、体脂含量低等。自2000年起,这套原本选择运动员的专业标准,契合了一种新的健身理念。随着CrossFit(以下简称CF)训练体系在健身房兴起,如吕小军这样充满力量之美的身体成为榜样。

CF是一个起源于美国的健身训练体系,由Greg Glassman创立于2000年。与健美不同,cross训练体系不以身体外形为主,不强调孤立肌肉训练,而是以提高体能和获得特定的运动能力为目标,是一套对身体更精耕细作的健身方法。“CF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去控制重物,所以我们有了举重的项目。第二个维度就是控制自身,会用到体操里面的吊环,也会训练倒立等。第三个维度就是随机摇奖机制,会把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功能模式糅在一起,放在一个计划里面去练。”白旭阳对本刊记者介绍,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望京一家CF健身馆的教练和馆长。

训练是痛苦的,但吕小军曾说过,享受举重带来的快乐(视觉中国供图)

CF最先在欧美国家的健身馆里流行。2014年到2016年慢慢地进入到中国的健身爱好者视线中。此时,作为一名从小喜欢体育、跑过田径比赛的男生,白旭阳已经在国内健身房做了几年的教练,但也只是做一些杠铃哑铃之类的组合器械类训练,主要针对局部肌肉的训练,“那时候还是传统的健身健美阶段,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好看”。但十几年的健身训练,这种传统的训练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自己了。白旭阳投入到CF训练中。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他作为业余爱好者,开始接触举重运动,“举重是CF的一部分,但是奥林匹克举重是CF的延伸,换句话说,我们会借鉴奥林匹克举重的运动以及发力模式,去进行锻炼”。

伴随着CF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吕小军积累起广泛的粉丝基础。他的训练视频会被搬运到推特、Ins等国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并配上专业的解析,视频的点击量和评论量相当可观。他在YouTube播放量最高的视频有400多万点击量。

一个流传甚广的视频是他背部发力,轻松夹住一张A4纸。这个动作需要腰背部力量,即核心力量达到相当水平才可以,一般人得练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达到这个效果。网友评论吕小军视频的魅力:“看他的视频简直爽得就像是嗑药……做完大量塑形热身之后,他会突然像颗被点燃的炸弹一样‘砰’的一声炸裂,然后如同魔鬼完成它的工作一样有节奏地开始蹂躏那些能把你们这些弱鸡折磨到死去活来的器械,更可怕的是,整个过程中他都能一直保持教科书一般完美的动作,像一个终结者,让你简直想扒开他的皮肤看他每一块肌肉是如何抽动,你会情不自禁地脑补这些血肉是如何配合到一起,想象它们的每一次膨胀和收缩,思考他的心脏如何把燃油一般的血液泵入血管,质疑他置换了某种人类未知材料组成的韧带永远不会磨损……这!是艺术!是奇迹!是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画笔和刻刀下梦寐以求的完美!”

7月31日,比赛结束之后,一名裁判去找吕小军签名的画面传遍了社交媒体,随后,关于吕小军在国外被追捧的故事在网络上传开。白旭阳也经常看国外一些视频博主对吕小军慢动作的解析,“我们经常拿这些动作来分析,并且在训练当中去学习,他的每一步,从提铃、发力,到上挺,基本都在最佳的预设位置”。以吕小军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动作之一——深蹲为例,他上半身可以始终保持标准的竖直状态,腿脚站立的位置和腰部发力的方式也堪称完美,被一些网友称为“业界教科书”。

在泛力量型健身圈里,健美健身、CF、力量举等项目类型繁多。但无论何种健身方式,都可以在吕小军这里找到共鸣。“如果你是健美健身圈的,就会觉得吕小军的身材真好看,肌肉块儿也大;力量举圈的是觉得吕小军力量真的大,以及与力量举相关的一些技术动作如硬拉、深蹲等姿势他都做得非常好;CF圈的则崇拜他的抓举与挺举。他能做到动作特别流畅,杠铃特别贴身,整体动作协调性特别好,接杠特别稳,还能特别轻松地举起那么大的重量,而且是瞬间到头顶。我们平时练的时候,他在奥运会上的那个重量我从地面都拎不起来,所以我们就会觉得他特别可怕。”白旭阳说。

举重“商业化”

在吕小军“走红”之前,舆论对举重运动员退役后最鲜明的印象是“困顿”。2003年,《南方周末》曾刊发特稿文章《举重冠军之死》,讲述了曾多次取得赛事冠军、有“亚洲第一力士”之称的举重运动员才力在退役后,被困顿与经年累月的伤病所扰,年仅33岁就死亡的悲剧。另一个举重运动员、曾连续三年在全国举重冠军赛摘得金牌的邹春兰14岁踏上了举重的运动生涯,年仅20岁就因伤退役,一度以当搓澡工维生。

相比于上一代举重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困境,年轻一代的举重运动员们正在经历多样化的职业发展之路。吕小军的队友,国家举重队队员、奥运会亚军吴景彪今年32岁,在2019年3月份选择了退役。现在是一家举重俱乐部的创始人,除了在线下开训练营,吴景彪还在社交媒体上开账号,讲授举重技术相关课程。他告诉本刊,自己在退役前就开始做举重推广项目,近几年,随着举重被纳入健身项目,他明显感觉到举重的业余喜好者越来越多。而做这个俱乐部的初衷有两个,一是看到业余喜好者没有一个正规的培训机构去学习,二是考虑到很多举重运动员的出路相对比较难解决。“因为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绩水平,当地是很难给安排工作的,所以我在做这件事的同时,也可以带上大家一起来做。”

图 | 摄图网

在全国,专门针对业余爱好者的举重馆也开始变得多起来。广东省队的举重运动员林雪华在2019年退役,作为潮州人,她也在家乡开了自己的举重工作室。2019年,她开始在抖音上发布自己的训练视频,推广和普及举重。目前已经积累起100万的粉丝。“因为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发条视频咋那么多人看,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看能不能创造更多的东西,让大家去了解和喜欢这项运动。”她告诉我,虽然一般只有达到全国前六成绩的运动员可以进体制内做教练,但在此行列之外的其他运动员也不用再担心像上一代举重运动员那样,退役后无处可去。像她这样自己开举重馆或者去健身房、力量训练馆里做教练的也有很多。

2019年底,白旭阳和朋友在望京开了一家CF训练馆。2020年开始,设置了举重的课程。“举重这个项目太需要技术了,在会员水平越来越高阶、训练越来越好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水平就开始有限了,我们需要专业的举重教练去分析技术,再教给会员。”白旭阳请了一位从“八一举重队”退役的举重运动员来馆里授课,“开设了一段时间以后,周边一些不是我们馆会员的举重爱好者,也慕名来上这个课,最后我们就设立了这么一个可以练举重的场馆。”

就在吕小军夺冠消息传来的当晚,王佳佳和团队开始忙碌起来。王佳佳是吕小军授权运营品牌店的负责人,店铺成立于2018年,主要卖一些举重相关的器械与周边产品。吕小军上场前,王佳佳和运营团队在线上做过一波宣传,但举重历来属于小众项目,关注者寥寥,而且店铺卖的举重类运动器械非大众性的消费品。因此,王佳佳并没有做太多推广。

当天下午,随着比赛结果的出炉,店铺的订单数一下子上涨了三四倍,访客人数激增六七倍。当晚,平时应该九十点下班的客服团队,一直忙到凌晨还在接待涌入的买家,有不少过去从未接触过的新客通过店铺来给吕小军送祝福。“我们认为比赛后订单会比平时多一些,但是这种增量确实让我们出乎意料。”奥运会之前,王佳佳和一个运动品牌合作推出了吕小军联名T恤,以预售的形式出售,当时预估的货量是几十件,没想到一下卖出了几百件。

随着社会审美和健身潮流的发展,举重——这项糅合了力量、爆发力、速度与协调性的运动,其背后与身体力量和美感的关系,正在被看到。授权运营品牌后,吕小军也在Ins等国外的社交媒体上注册了自己的账号,专门发布一些训练时的视频。这次夺冠,让吕小军的社交账号涨粉不断。王佳佳说自己也没想到,“军哥”在国内竟然就这样突然出圈了。但作为资深粉丝和健身专家,白旭阳能理解,当把几倍于自己体重的重量举过头顶时,身体可能经历的磨难和兴奋:“一个普通人可能不会理解这个人把那么重的东西举过头顶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但是我那天看吕小军比赛的时候,手心都出汗了,特激动,甚至跟看NBA季后赛最后一场比赛一样,热血澎湃。”

(感谢World Powerlifting中国赛事负责人朱弈辰对本文的帮助,实习记者贺伟彧对本文亦有贡献)

END

本文作者:李秀莉

微信排版:同同 乐生

微信审核:小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本周新刊「深海诱惑」点击文字链接,一键订阅数字刊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